为考而教弊端突出
而目前,中国招考制度中为考而教的弊端已经非常突出了。“我们并非希望废除高考,而是希望改变高考的形式,并由此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。”文东茅说。
回溯针对高考所进行的改革,无论是保送生制度的尝试,还是对于高考科目的不断调整变化,甚至对于评分方式的变化,实际上都会对基础教育有重要导向作用。拿科目的调整来说,其改革历时极长,最初高考并未设外语一科,之后,外语、化学、综合、3+X等科目逐步纳入考试范围,考什么,人们就会重视什么;反之,则很难受到重视。标准化答案、电脑排序按照高低分录取等也逐步引入,以确保考试录取的公正、标准和客观,这些都属改革之列。
上述改革的积极影响自然毋庸置疑,但这些改革并未对人才选拔的根本方式做改变,仍是在笔试范围内的具体技术改革。这样的改革,也使得另外一些问题凸显。“比如,我们都希望能更全面地考察人,但恰恰是出于所谓的公正、标准和客观,导致了很多简化、僵硬和误导。由于答案的标准化,判卷交给了计算机,但很多知识却是没有标准化答案的。”这种认识应该成为人的基本素养。但是,通过长期的标准化训练后,人的思维也变得简化、统一,并且总是想遵循现成答案。这样怎么会出现创造性人才?创造性就在于在没有现存答案中找答案。
应在育人基础上选人
文东茅说,从这个角度而言,机械化的教育和训练,导致了招生选拔功能的异化。招生的异化又导致了整个教育的异化。“公平当然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追求,但比公平更加重要的是人的发展,不能为了简单化的公平来影响招生,并误导整个教育的发展方向,这是我作为教育学者很忧虑的一个问题,也是写这封信的很重要的出发点。”
他说,改革最终的方向应该是回归教育自身。育人是首位,选人是其次,应该在育人的基础上选人。“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工作,在这个基础上才去选人,然后在选人的过程中注重公平。而不能够是从简单的公平出发来选人,以选人为出发点来办教育,这就是本末倒置了。”文东茅对本报记者表示,实际上,真正把每一个人都教育好了,这才是真正的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