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文东茅:
广州日报:很多人担心人为因素增加,会导致一些暗箱操作,影响高考招生的公平性?
文东茅:应该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工作,在这个基础上选人,在选人的过程中注重公平的观点。公平观本身十分复杂,按照分数高低排列录取考生,看似公平,实质上却极不公平。
我曾做过一个调研,发现总体而言,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,孩子高考的成绩会增加2分。一个农村受过6年教育的家长,和一个大学毕业、受到过16年教育的家长相比,子女的平均成绩会相差20分。这非常好理解,父母受到良好教育,可以更好辅导孩子,还可以让孩子读更好的中学,有额外的家教辅导等。在这种情况下,希望通过分数高低排位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,实际上是不可能的。
广州日报:我们往往会因为过于担忧一个方面的缺陷,而忽略了更多的有价值的评判标准?
文东茅:尽管出于善意追求公平,但很多人忽略了,应试教育的不公平在于其考察内容方面天然的局限性,它往往是对于记忆力好的人有利,有些人也许记忆力不佳但求异思维能力很强、动手能力强,对这类人才而言,应试教育就不公平。
此外,即使严格按照分数高低排位录取,也不能够导致教育机会的均等,因为优势家庭一定还会有优势。通过这个方式还会导致考生死读书。
广州日报:还有一种担心,面试究竟考什么?农村孩子或家庭较贫困孩子是否有劣势?
文东茅:招生的老师们所看重的素质不会只是唱歌、跳舞,口头表达这类表象的素质。相反,老师可能会更看到一个学生的爱心、对社会的关怀、毅力、对某一些事业或者爱好、工作方向、专业的追求等等,在这些东西上,农村孩子不见得和城市孩子有天然区别。而从了解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而言,农村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。
即使农村学生真的在面试中普遍表现不好,也可以通过一些制度来弥补可能出现的问题。比如,可以探讨规定录取农村孩子比例的办法。通过增加面试招生的方式,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面试分数线,可以让更多农村孩子有进入面试圈的机会。
广州日报:您也讲过,此前的高考在学科、考题、评价方式等方面一直在做技术性调整,但仍未突破“以考选人”的标准,现在你们的做法是提倡笔试成绩之外增加一个标准?
文东茅:可以这么说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笔试模式之内进行细节的调整,而要在更大的方面做调整,那就是同时注重考试和面试以及平时表现的考察。
面试的优势就是更能够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,如果否认了面试,等于否认了所有人的主观能动的选择和判断。通过面试可以更广泛考察笔试所不能涉及的方面。
广州日报:对于这一改革的推进,你们的设想是什么?
文东茅:我们不希望仅是北大一家,而最好是一些重点大学都能够来推动,通过这种方式对整个基础教育发挥导向作用。当然,目前,北大最后是否推进、如何推进还未确定,但我想,北大是一定会做的。
近期内,可能不会立刻在全国铺开,也许会在少量地区试点,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增加面试。我们所希望的尝试是:在改革初期,参与的地区可以少一点,面试所占权重也可以少一些,通过这种小步走的探讨方式慢慢向其他省市和高校推广,而不会一步迈得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