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业余兴趣不等于职业兴趣,消费兴趣不等于生产兴趣。并且,兴趣具有易变性,偶尔做一下喜欢的事情会觉得很有趣,也许天天做、年年做就会感到厌烦。特别是在青春期,有时候孩子的兴趣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感觉,会随着时间很快改变。但是职业却具有稳定性,不可能根据一时的兴趣把工作经常换来换去。因此,职业规划不可以跟着业余兴趣走。
特长定职业?
的确,长项可以使孩子比别人更胜一筹,但是,在现实中,特长却可能“无用武之地”。有这样一个“看仓库的大学生”:
胡良奎是学广告专业的,当过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学生会副主席,在大学里是个才气纵横的另类人物,简历中,他声称著有长篇小说一部。其实,他去年在合肥曾找到过几份工作,最高的一份给他1400元/月,但他觉得像他这样的大学生至少也值2000元/月。此后,他从合肥辗转来到广州,又从广州、福州、深圳一路辗转来到佛山。广州不少广告公司只给600元/月的底薪,深圳的一些广告和销售公司更狠,底薪一分不给,只拿业绩提成。他两手空空来到在佛山打工的父母身边,进了一家鞋厂。现在,他的工资是800元/月。(2006年4月6日《南方周末》)
胡良奎并不是个例,实际上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当中,很多都是有“一技之长”甚至“多技之长”的。在制作简历的时候,每个大学生都不忘记在自己的“特长”栏里尽量多写几项。但是,很多人忽视了:长项哪怕再优秀,如果没有市场需求,也只能是怀才不遇。
因此,在做职业规划时,“特长”并不是“杀手锏”,职业规划也不可以用“特长”来确定。
经过上面的分析,读者可能会更加迷惑了:到底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,怎样选择适合的专业和大学呢?
从就业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来看,选择专业是会影响到将来择业且关系到人生发展的问题,高考生确实需要未雨绸缪、慎重为之——只有在对职业环境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,并结合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,才能确定适当的职业目标,而根据职业要求选择专业则是第二步,最后再确定一所就业情况更好的大学是第三步。这样才有利于未来顺利就业,找到“好工作”。
相反,如果任性而为,仅凭着对理想、兴趣、爱好、特长等的主观感觉选择专业,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,那么,就业难的结局不可避免。